溝通平台已建 台港還需中介者嗎?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4/12 18:08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上月底,前香港行政長官、現任中國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訪問了台灣,令人揣測他是否在兩岸及台港之間擔任中介甚至「密使」的角色。

就台港關係而言,熟知台灣涉港事務的權威人士認為,即使董建華訪台能夠帶來正面效果,相信也只是為兩地關係營造良好氣氛,不具有「傳話」的「中介」角色。

這位權威人士12日向中央社記者分析說,過去台港關係處於冷淡時期,不少人願意從中扮演調和、溝通的角色,但對其最終結果應解讀為「營造氣氛」,而不是外界所揣度的「傳話」。

對於台港之間剛成立的對話機制,這位人士說,這將有助於彼此的溝通,但相信它不會是台港今後唯一的互動管道,願意為兩地「營造氣氛」的人還會存在,與新的對話機制相輔相成。

本月初,香港首先宣布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而台方也宣布成立「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作為今後雙方溝通相關事務的平台。

台港「兩會」的性質已廣泛地被比喻為兩岸「兩會」,加上彼此都派遣相關官員以民間身分加入,其成立必然令兩地的溝通公開化和正常化。

從歷史上看,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的涉台事務由英國外交部駐港的政治顧問負責,當時的本地公務員完全插不上手,對台問題一竅不通,甚至因為涉台問題高度敏感,無人敢踫。

香港回歸前,董建華打破慣例,委任葉國華為特別顧問,專責協助處理涉台事務。其後,由於外界批評葉國華不具備官方身分,難以從中溝通調停相關問題,於是當局取消了葉國華的運作模式,直接委託政制與內地事務局處理涉台事務。

但礙於「一個中國」原則,該局在接觸台灣官員上還是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最近,台港終於衝破界限,各自成立了認可及授權的對話平台。但毫無疑問,在此之前,台港之間由於缺乏正常溝通管道,往往需要第三者居中傳話調解。

比如說,香港回歸前,台灣駐港代表就曾透過本地企業1名高層人士與港英政府傳話溝通,就某些敏感議題交換看法。

再者,剛去世的大陸全國政協常委徐展堂生前也一直致力於推動台港及兩岸關係。

徐展堂的私人顧問陳自創指出,據其了解,2008年5月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經港前往北京會晤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時,徐展堂就曾「提醒」港方給予吳伯雄應有的接待規格。

明顯的是,過去由於台港之間沒有正常的對話機制,加上其他客觀因素如香港官員不了解台灣事務,某些人確實在台港之間發揮了協調及溝通的功能。

不過,台港「兩會」的成立卻開始令人質疑,類似徐展堂的第三者是否有需要繼續存在?對於熟悉台港關係的權威人士來說,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誠如上述權威人士說,台港「兩會」固然是兩地今後的正常溝通管道,但相信它不是、也不該是今後台港唯一的交往途徑。

另一位熟知香港涉台事務的權威人士也指出,台港「兩會」固然成為兩地溝通的主要渠道,但廣義來說,促進台港關係,人人有責,相信「兩會」的成立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繼續在其中擔當某些角色的願意。

陳自創也認為,儘管今後台港有了公開的對話平台,但類似徐展堂的人應該繼續存在,以便從多方面推動台港關係。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接受訪問時說,中國和美國之間已擁有外交關係,但為何還有人居中協助疏導雙方的關係?原因是中美之間尚未進入到可以透過官方渠道解決一切問題的密切關係。

張志剛說:「英國和美國的關係密切,基本上可以透過官方渠道解決一切,但如果關係並非如此緊密,則民間管道居中協助還是有幫助的。」

他認為,台港「兩會」只是一個處理事務性的對口單位,而台港關係經過過去一段長時間的冷淡期,距離建立緊密關係尚遠,因此,其他交往渠道應該繼續存在。

他並指出,董建華憑著其背景和人脈,如果在台港之間擔當某些角色,實在比其他人勝任有餘。

回顧歷史,台港關係可以說是從無到有。所謂的無,是過去只能憑藉第三者居中傳話;所謂的有,是終於有了雙方政府確認的「兩會」對口機制。

  但過去所謂的「無」,也並非代表台港之間完全閉塞,因為當中就有一些人願意居中協助、調解,疏通雙方敏感的政治議題。

  當前,儘管台港成立「兩會」進行對話,但各方專家都預期,未來兩地還會有第三者穿梭其間,而無論他們是「營造氣氛」也好,居中傳話疏通也好,相信都會被香港及北京方面正面看待。990412

……..文章來源:按這裡